服務熱線:95566信用卡熱線:40066 95566

當前位置:首頁 > 關于中行 > 中行歷程
網銀登錄

中行開設海外機構,拓展我國外匯業務(1929年-1936年)

早在1915年中國銀行就開始經辦外匯業務,當時財政部批準中國銀行北京、天津、上海、漢口、廣東五家分行試辦外匯業務。20世紀20年代初期,香港中國銀行經理貝祖詒就曾嘗試在日本和新加坡籌設分行,后因客觀原因而夭折。

中國銀行改組為國際匯兌銀行后,業務發展方針便修訂為立足于國際金融市場,推廣出口貿易匯兌業務,推進僑匯業務,為國內生產發展籌集外匯資金。這就需要在海外廣泛設立分支機構,使國家逐步擺脫外國銀行的剝削和操縱。中國銀行開設海外機構的序幕自此拉開。


倫敦中國銀行1936年-1947年行址

一、初創倫敦經理處。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中國的國際調撥與匯兌款項多由倫敦的銀行經手。中國銀行為準備日后代理政府外債,需在倫敦設立分支機構。張嘉璈在1929年出國考察期間,在英國分別拜訪了財政大臣史諾登(Philip Snowden)和英格蘭銀行總裁洛爾曼(Montague Norman),說明中行設立倫敦經理處的目的,在于發展兩國進出口貿易和便利中英雙方民間資金的流通,得到贊同。經過短短三個月的籌備,中行倫敦經理處(Bank of China, London Agency)就于1929年11月4日正式開業,卞福孫任經理處主任。這是中國銀行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家分支機構,也是整個中國金融機構邁向世界金融市場的第一步,意義重大。

倫敦經理處的創辦對中國銀行外匯業務的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收回了政府外債和國內生產事業所需外資的經理權;倫敦經理處成為中行總處及分支行外匯資金集中調撥的樞紐,使得我國外匯利潤不致外溢;為中國進出口廠商做交易媒介,促進了進出口貿易發展。

二、創建大阪分行。當時中日兩國商務來往密切,在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中,日本在1919至1931年間取代英、美而占比重最大,約在四分之一以上。中行早在1920年就曾嘗試在日本設立分行,但由于當時的中行是中央銀行,而被拒絕。大阪是日本的工業中心,華僑商人很多。張嘉璈出國考察1930年2月途徑日本回國時,特與日本政府交涉,請求設立大阪分行,獲得批準。后因日本政府政策有變,直至1931年9月1日中行大阪分行才正式開業。大阪分行的主要業務目標是:適應僑商需要,為僑商服務;與國內華北各銀行合作,促進進出口貿易。

張嘉璈在大阪分行開幕當天,接受華東社記者采訪時說:“為滿足華商之希望及促進(中國)出口貿易之發達,中國銀行適具備此項資格。……此不僅裨益于商務,即于國家體面,亦有光榮。”

三、設立新加坡分行。英屬馬來半島華僑人數約有百余萬人,占全部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新加坡為南洋各地的交通中心,也就成為了南洋的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每年都有巨額僑匯通過外商銀行及批信局匯到廣東、福建等地。1935年,中行總處趁國內和新加坡經濟都有好轉的時機,計劃在新加坡籌設分行,以經營僑匯為主。

1936年6月15日,新加坡分行開業,開幕日當天到行祝賀的有各界人士一千多人。英國駐新加坡空軍特派九架飛機在新加坡分行上空繞行三周表示祝賀,可見當日盛況。


《南洋商報》1936年6月16日報導“星洲分行開業”的消息

四、設立紐約經理處。張嘉璈出國考察后,原有在紐約設行計劃,因當時中行缺乏美金準備,而且紐約州的法律不允許外國銀行在當地收受存款,同時要看倫敦經理處和大阪分行的成績如何再定,1932年至1934年國內又正處于經濟、金融困難時期,所以直到1935年才決定在紐約設置經理處,以增進中美貿易及匯兌的便利。紐約經理處于1936年7月1日正式開業,由原華僑銀行匯兌經理王正序任經理。


1937年4月中國銀行紐約分行全體同仁合影

中行的海外代理行方面也有較大發展。1930年底,中行就已有國外匯通行62家、特約代理行96家,代理行遍及43個國家,外匯業務順利開展。

隨著中行海外機構的不斷增設,代理行數量和范圍的不斷擴大,中行外匯業務的全球網絡基礎得到進一步加強,外匯業務得到了較快發展。

相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