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2
一、案例背景
消费者陈某为从内地前往香港读书的留学生,近日,他接到一名自称“公检法人员”的陌生人来电,对方告知其之前网上交友涉及资金往来已被立案,需要交纳保释金,否则涉案信息会发送给海关,影响其出入境。随后,陈某被诱导在手机银行进行资金转账等操作,并在诈骗分子指导下到银行柜台调整转账限额,目前已有近两百万元转入诈骗分子指定的账户。
二、案例简介
打电话给陈某的“公检法人员”,实际上是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个人隐私诱骗客户、渲染危害后果,诱骗受害者将钱款转入诈骗分子银行账户。类似骗局有以下几种“套路”:
一是威胁恐吓引起慌乱。诈骗分子会以“涉嫌犯罪”为幌子,利用留学生群体在境外彷徨无助的心理状态,施加心理压力,以需要接受调查为由,让消费者配合。过程中骗子会用严肃的语气,强调事情的严重性,营造紧张氛围让消费者心慌意乱。
二是假冒官方装权威。诈骗分子往往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消费者的联系方式,再冒充“公检法人员”,要求消费者配合调查,并威胁其会影响出入境、甚至遣返回国。获取消费者信任后,再以“资金清查”为由,要求消费者“将个人账户内所有资金汇总到其安全账户上”以自证清白,或者以“缴纳保释金”等理由进行转账,从而实施诈骗。
三是多套路赢取信任。为增强骗局“真实感”,骗子还会要求消费者添加“民警”QQ或微信,主动要求视频连线,展示“警服警徽”“办案区”“手铐”等让消费者深信不疑,利用消费者紧张急切的心理,诱使消费者转账操作。并会要求消费者在面对银行和公安机关问询时,按照骗子提供的话术来应对银行和公安机关。
套路虽然多样化,但是有一条基本路线:电话联系——谎称自己是公检法或某某工作人员——告诉消费者“摊上事儿了”——切断消费者与外界的联系或者威胁消费者不能告诉他人——诱导转账——卷钱跑路。
三、风险提示
一是遇事冷静警惕,多方求证。留学生身处境外,面对似是而非的讯息更加难以分辨真伪。此时应该保持冷静,避免单独“作战”,多与周边他人沟通,向亲人、老师等寻求帮助,必要时果断报警。一切诈骗的最终目的都是转账,只要涉嫌转账,要提起100%的警惕心。
二是树立防诈意识,切勿轻信。不要轻信以任何名义索取个人信息以及转账的要求,在遇到自称使领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动联系自己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应该第一时间通过官方网站公布的联系方式与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在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时应如实告知转账用途。
三是保护个人信息,防止泄露。要妥善保管好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重要敏感信息,不随意将短信验证码告诉其他人。不在不明网站填写个人信息,网上交友需谨慎,不要随意泄露个人敏感信息以及相互转账。通过正规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不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不明软件、不扫描不明二维码。不对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谨慎同陌生人进行视频通讯。
四是学习防诈知识,从容应对。了解诈骗,才能远离诈骗。牢记“防骗三式”,即“三不”与“三求”。“三不”即“不听,不信,不转账”,陌生人要求转账切勿轻信,“三求”则是“求助,求教,求救”。同时,知悉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套路及其衍生的话术,遇到类似诈骗时可以迅速识破。
一定要牢记,公检法机关不会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市民转账到任何账户!